山體滑坡的形成、危害和監測預警的方法
以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為主要成因的自然災害。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巖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并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地質災害的背景:
影響或控制地質災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環境和總體條件。它與地質災害形成條件既存在密切聯系又有一定區別。地質災害形成條件指的是造成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地質災害背景指的是控制和影響地質災害的更高層次的基礎條件。地質災害背景由兩個系列組成:
①以地球動力活動為核心的自然背景;
②以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核心的社會經濟背景。地質災害背景雖然不能直接決定一個具體災害事件的發生和發展,但從宏觀上控制了一個地區一種或多種地質災害的成災程度和變化的總體趨勢。因此研究地質災害背景條件是進行地質災害宏觀評價的重要內容。
地質災害的基本定義: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協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巖土體移動事件。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備自然演化和人為誘發的雙重性,它既是自然災害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屬于人為災害的范疇。在某種意義上,地質災害已經是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嶄發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質災害防治就不僅是指預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層次的社會意識上更表現為努力提高人類自身的素質,通過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約束公眾的行為,自覺地保護地質環境,從而達到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目的。
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巖體)、滑坡、泥石流、巖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縫等,它們是比較公認的原地殼表層地質結構的劇烈變化而產生的,且通常被認為是突發性的。
地質環境災害是指區域性地質生態環境變異引起的危害,如區域性地而沉降、海水人侵、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荒漠化、石山地區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區域性地質構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區的頻繁洪災等,這些問題通常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且緩慢發生的,地質界常稱其為緩變性地質災害。
(突發洪澇災害山體滑坡現場圖片)
山體滑坡(landslides)屬于地質災害的一種,是指山體斜坡上某一部分巖土在重力(包括巖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動靜壓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結構面(帶)產生剪切位移而整體地向斜坡下方移動的作用和現象。俗稱“走上”、“地滑”、“土溜”、“垮山”等。
滑坡體:指滑坡的整個滑動部分,簡稱滑體;
滑坡壁:指滑坡體后緣與不動的山體脫離開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狀的分界面;
滑坡鼓丘:指滑坡體前緣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動面:指滑坡體沿下伏不動的巖、土體下滑的分界面,簡稱滑面;
滑坡臺階:指滑坡體滑動時,由于各種巖、土體滑動速度差異,在滑坡體表面形成臺階狀的錯臺;
滑坡裂縫:指滑坡活動時在滑體及其邊緣所產生的一系列裂縫。位于滑坡體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稱拉張裂縫;位于滑體中部兩側,滑動體與不滑動體分界處者稱剪切裂縫;剪切裂縫兩側又常伴有羽毛狀排列的裂縫,稱羽毛狀裂縫;滑坡體前部因滑動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張裂縫,稱鼓張裂;位于滑坡體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狀展布者,稱扇狀裂縫。以上滑坡諸要素只有在發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時具備,并非任一滑坡都齊全具有。
二、形成原因
⒈ 地理原因
就內外應力和人為作用的影響來說,在如今地殼運動的地區和人類工程活動的頻繁地區是滑坡多發區,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發生變化,從而誘發滑坡。主要的誘發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如開挖坡腳、坡體上部堆載、爆破、水庫蓄(泄)水、礦山開采等都可誘發滑坡,還有如海嘯、風暴潮、凍融等作用也可誘發滑坡。
三、活動的強度
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開闊程度,對滑移距離的大小有很大影響。地形越開闊,則滑移距離越大。闊程度,對滑移距離的大小有很大影響。地形越開闊,則滑移距離越大。 地質構造:切割、分離坡體的地質構造越發育,形成滑坡的規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總之,滑坡的活動強度是若干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四、影響的因素
大滑動之前:在滑坡前緣坡腳處,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現象,有巖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或者出現泉水突然干枯,井水位突變、動物的異常反映等類似的現象。 在滑坡體中:前部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它反映了滑坡體向前推擠并受到阻礙,已進入臨滑狀態。 臨滑之前:滑坡體四周巖體會出現小型崩塌和松弛現象。如果在滑坡體有長期位移觀測資料,那么大滑動之前,無論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這是臨滑的明顯跡象;潞缶壍牧芽p急劇擴展,并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臨滑之前,在滑坡體范圍內的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態。如豬、狗、牛驚恐不寧,不入睡,老鼠亂竄不進洞。樹木枯萎或歪斜等。五、發生前兆
⒈ 簡易監測的方法: 地質災害簡易監測,是指借助于簡單的測量工具、儀器裝置和量測方法,監測災害體、房屋或構筑物裂縫位移變化的監測方法。 埋釘法:在建筑物裂縫兩側各釘一顆釘子,通過測量兩側兩顆釘子之間的距強降雨可能引發地質災害離變化來判斷滑坡的變形滑動。這種方法對于臨災前兆的判斷是非常有效的。 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縫的兩側用油漆各畫上一道標記,與埋釘法原理是相同的,通過測量兩側標記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裂縫是否存在擴大。 傳統的大地精密測量法、GNSS法以及近景攝影測量法等滑坡監測方法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這些常規技術方法往往會受到氣候與地形等條件的限制,且連續觀測能力較差,實施困難較大,在觀測條件復雜地區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六、山體滑坡監測預警的方法
旱季每15天監測一次。雨季(4~9月)每5天監測一次(如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如發現監測地質災害點有異常變化或在暴雨、連續降雨天氣時,特別是12小時降雨量達50㎜以上時,應加密監測次數,如每天1次或多次,甚至晝夜安排專人監測。
七、當遇到滑坡災害正在發生時,怎么應對
當遇到滑坡正在發生時,首先應鎮靜,不可驚慌失措。為了自救或救助他人,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冷靜。當處在滑處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慌亂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極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
2、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逃離危險區段。跑離時,以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均是很危險的。當遇到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離原居住處越近越好,交通、水、電越方便越好。同時要聽從統一安排,不要自擇路線。當你無法繼續逃離時,應迅速抱住身邊的樹木等固定物體?啥惚茉诮Y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溝里。應注意保護好頭部,可利用身邊的衣物裹住頭部。
3、對于尚未滑動的滑坡危險區,一旦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以便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4、滑坡時,極易造成人員受傷,當受傷時應呼救“120”。呼救時應說明災害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件的性質,傷情、傷亡人數,急需哪方面的救援以及呼救人的姓名、單位、所用呼救電話號碼。遭遇山體滑坡時,首先要沉著冷靜,不要慌亂。然后采取必要措施迅速撤離到安全地點。避災場地應選擇在易滑坡兩側邊界外圍。
5、滑坡停止后,不應立刻回家檢查情況。因為滑坡會連續發生,貿然回家,從而遭到第二次滑坡的侵害。只有當滑坡已經過去,并且自家的房屋遠離滑坡,確認完好安全后,方可進入。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